营口市站前区东风街道光明村村庄规划
营口市站前区东风街道光明村村庄规划
1.1区域位置
光明村位于站前区东风街道,光明村占地面积2.43平方公里,北邻大石桥市边界,南接营口市区,西近大辽河入海口。光明村市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北进营口的门户,其国道305从村庄东侧穿过,同时邻近沈海高速,丹锡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
1.2地域文化
光明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光明村人民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在四百年前,光明村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为了让后代了解光明村的历史,光明村编制了村史《光明村史话》,用来教育光明村人民不要忘记前人的艰苦创造精神,并激励光明村人民在未来的事业中以坚强 的斗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将光明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1.3功能布局
光明村属于百年商埠、河海港城旅游集聚核和城镇休闲娱乐旅游片区。根据营口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和用地布局,光明村位于中部滨海综合产业区北部边缘,除去工业产业门类外,产业区以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为主。
1.4 村庄布局规划
光明村属于被纳入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必须在规划期内进行搬迁、改造。因此,光明村如果不进行改造,则必定会被拆除及合并。
2.1 相关规划解读
《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区概念规划(2018-2035年)》
2.2 主题思想
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区概念规划的主题思想为“复兴站前,传承文化,产城融合,城市双修”。
2.3 产业布局
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区的产业总体呈“一镇一区一田园”的布局形式。其中“一镇”指1861文旅小镇,“一区”指商贸物流园区,“一田园”指北部田园综合体。
1861文旅小镇:充分利用1861年开埠的营口老港文化和雷锋精神等文化元素,在北部保留两处码头延续港口业务,重点对南部老港区进行改造,保留并适当改造现状港口和火车货运站场的部分建筑,打造以公司总部办公、高端商务休闲、特色文化创意、地方文化展示、地方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老港文化创意街区;对北部造纸厂进行改造,将河东厂区改造为工业遗迹的影视基地及创意中心,将河西的堆场与田园综合体结合,适当进行商业开发。商贸物流园区:依托保留的营口老港和现有的四处建材批发市场,引入通达系跨境贸易、中农城投农产品电商物流博览园等商贸物流项目,打造营口市北部商贸物流园,形成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的主导产业。
北部田园综合体:充分利用北三村、造纸厂水库、大辽河、劳动河等良好的生态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体验、乡村度假旅游等产业,以田园综合体的理念,打造营口市区北部后花园
2.4 空间结构
规划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区的结构为“轴带联动、五区融合”的布局形式。其中:轴带联动:指空间发展轴与滨水景观带相互联动,形成新兴产业园区的主要结构骨架。其中“轴”指由北辰街、庄林路、辽河大街形成的空间结构发展轴;“带”指沿河形成的兼具景观和交通功能的滨水景观带。五区融合:指规划的五个功能分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五区分别为两处配套现代住区、一处文旅休闲区、一处商贸物流区、一处休闲农业区。
2.5 交通规划
规划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区的道路系统可总结为“五横四纵”的结构形式。其中:五横:在现状北辰街、联盟街、辽河大街的基础上增加两条横向次干路。一条为在虎庄河南侧增加一条次干路;另一条是在北辰街和联盟街之间增加一条次干路。四纵:在现状庄林路和大庆路的基础上,沿大辽河增加一条兼具景观和交通功能的次干路;在园区东侧增加一条次干路,将营东新城的新东路向北延伸至虎庄河。同时,结合造纸厂、光明村、北三村、洗衣机厂等改造,增加多条支路,形成完善的路网结构。
3.1 目标市场
依据《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对光明村的功能定位,结合《营口(站前)新兴产业园区概念规划(2018-2035年)》中所设置的产业类型,参考中国乡村旅游市场,辽宁省旅游市场和营口市旅游市场的大数据分析,基于光明村现状五大资源,确定光明村三大旅游发展市场:“田园亲子旅游市场”、“乡土文化旅游市场”、“建材商贸物流市场”。
3.2发展愿景
根据“田园亲子旅游市场”、“乡土文化旅游市场”、“建材商贸物流市场”三大目标市场,规划针对各自领域分别提出三大发展愿景:辽宁省“乡土文化”主要承载地之一、营口市“最·田园”亲子互动基地之一、营口市家装建材的主要物流集散地之一。
3.3 发展定位
结合三大发展市场和三大发展愿景,光明村发展定位为:以乡土文化为依托,以“旅游+”为产品理念,集乡土传承、亲子互动、田园体验等功能业态于一体,打造成为营口市首个乡土文化田园度假区。
3.4 宣传口号
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旅游业态理念,形成“旅游+乡土、旅游+休闲、旅游+亲子”三大市场,将光明村旅游与多业态紧密连接,实现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梦萦乡土情,醉美寄光明”的宣传口号。
4.1 主要街道改造
4.1.1 街道风格
主干路两侧建筑存在风格以与围墙不统一的问题,例如院墙较新但建筑破损严重,或围墙形式差异较大,或白墙灰瓦之后用了蓝色彩钢瓦,造成强烈反差,或围墙破损严重,并且存在很多上次改造中遗漏的围墙。使街到立面整体品质不高。规划在改造立面的过程中延用围墙白墙灰瓦的“徽派” 风格,拆除临时性彩钢建筑,并统一街区立面。
4.1.2 改造方案
沿街建筑破损严重的,或与沿街风格不统一,重新进行粉刷,并在屋顶处用灰色仿古彩钢瓦做局部斜坡,效果好,造价低,施工简单。沿街院门延续以往风格,采取白墙灰瓦的“徽派”手法,对民居围墙重新粉刷,并提供村民不同的装饰程度设计方案;针对主干道路两侧,已有新院墙的民居,根据意愿统一修缮,形成灰瓦白墙的建筑风格。主干道的彩钢房屋顶现状质量较差的,完整度不高,并对城镇风貌影响较大,应以仿古彩钢瓦进行替换,并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粉刷,与原有围墙风格统一。根据不同建筑屋顶提出“改造”和“重建”两种不同处理方式;针对需要改造的建筑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修缮或者新建相似建筑类型,但应与周围建筑协调。
4.2 民房整治及建设
居民住房加建的时候,并不能统一建筑模式,而使用随意堆砌建造手法,实用性和文脉结合较少,部分建筑做了彩钢屋顶的处理,缺乏传统特色。在传统文脉区之中,规划形成一部分回溯文脉的特色区域,通过一些建设设计手法,使之回归百年建筑风貌。因此,传统文脉区内的民房整治要体现建筑本身的历史特点,兼具美观实用的特点,应提取传统元素,重现街区风貌。有的是青砖灰瓦的历史传承,或有土黄色水刷石材质立面,提取传统建筑风格及纹饰,结合本地土黄色水刷石,做旧如旧,还原本土建筑风貌。彩钢房屋顶的修缮,可以做彩钢喷涂改色处理,若损坏程度高的建筑,需用仿古彩钢重新替换。
4.3 一般整治区域
整治区域红砖建筑居多,或多或少都存在维护结构损坏等安全隐患,应按需进行修缮或重建。建筑附属构建如阳光房等部分制作不规范,失去应有的保温节能功效,并增加防火隐患。部分改造过程大面积采用蓝色彩钢,达不到建筑应有的结构稳定程度,并影响居住区域风貌。由于整治区域建筑基数大,并且多数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居民在自主修缮的时候,采用做工粗糙并且没有整体质感的材料,需在整治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结构和材质,对区域风貌进行统一。根据不同建筑屋顶提出“改造”和“重建”两种不同处理方式;针对需要改造的建筑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修缮或者新建相似建筑类型,但应与周围建筑协调。
(1)在居住组团内部,建筑现状维护较好的建筑,保留原有风貌,进行局部改造,屋顶替瓦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改动。
(2)部分屋顶彩钢现状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灰色涂料的简单处理,将蓝色屋顶换为深灰色,与周围建筑相呼应。
(3)当地囤顶,建筑以红砖形式居多,大部分结构损坏程度高,需做替瓦处理,将墙面砂浆补丁部分剔除,用红砖修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替换门窗构件。
(4)组团内部保持传统红砖风格,对破损严重的围墙进行修复,加入文化元素,体现传统文脉。
4.4 庭院改造及引导
针对村庄院落大而空的现状,结合村庄传统农业发展,规划通过整治改造,发展院落经济,同时起到美化村庄环境的效果;保留庭院菜地,提倡传承自给自足的传统田园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村庄土地利用率。另外光明村村民出行多为电动车和自行车,在院落内设置花架,同时兼顾藤曼植物攀爬、停车、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同时有一定的晾晒和景观区域。传统院落式民宅改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布局分为主体建筑、卫生间、菜园、多功能花架、晾晒,景观等不同的分区。
(2)建筑整体风格符合地方传统,材料就地取材,与原有建筑统一。
(3)建筑整体更多的考虑了建筑节能,阳光房以及入口方向的设置,同时尽量减少山墙的散热。
(4)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大门、阳光房、卫生间、花架等形式和立面设计融合当地文化元素。
4.5 阳光房改造引导
阳光房实可以现居室和阳光的亲密接触,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够享受到阳光的温暖。由于阳光房独特的保温效果,可以实现greenhouse的功能,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为家人营造一个温馨的居室环境。改造时,可在房屋正立面加建阳光房,阳光房的入口设置在侧面,减少空气对流,同时也缩短了与厕所之间的距离,避免冬日过冷。